核心提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经两个多月转战西征。12月18日,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在其后的两年多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境成功开辟了以通江城为首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
(中外新闻社 中外新闻网记者 郭智勇) 5月22日,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前往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采访。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四川省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经两个多月转战西征。12月18日,从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乡入川。在其后的两年多里,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境成功开辟了以通江城为首府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成立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幅员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相继组织了创建根据地的反“六路围攻”等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四川军阀的有生力量,歼敌10万余人,取得了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辉煌的胜利。
在取得巨大军事成就的同时,战争的悲壮、惨烈,也使红四方面军的伤亡相当惨重。为方便广大指战员就近医治,1933年12月,隶属于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正军级医疗单位——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辗转迁至沙溪王坪村。由于当时条件的异常恶劣、医药及器械的缺乏,不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病员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些死难的红军英烈,1934年7月,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亲自设计,建造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共集中安埋红军烈士7823人,其中团职以上的40名将领建有单体墓碑。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大地主王笃芝为首的还乡团准备掘坟毁碑,焚烧烈士棺、骨,当地群众知晓后自发组织起来连夜悄悄将墓碑深埋于冬水田保存下来。1951年,通江县人民政府找到了“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并重新树立墓碑。同年8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烈士墓缅怀先烈,祭慰忠魂。此后,历经沧桑、三易其名,这座具有重要革命文物价值的红军烈士墓得到妥善保护。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扩建为“红四方面军王坪烈士陵园”。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由此,陵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处由红军自行为牺牲战友而修建、全国规模最大、集中安葬红军烈士最多的陵园。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等都曾先后为陵园亲笔题词。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到此采访,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祭奠烈士的英灵,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继承革命遗志的坚定信念,从根本上净化心灵之窗、激扬向上向善的精气神,为新时代书写新篇章注入强大正能量。